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及临床研究
    薄荷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比较研究
    李晓宇, 孙蓉
    2012, 9(2): 65-68. 
    摘要 ( 270 )   PDF(448KB) ( 296 )  
    目的比较薄荷全组分、水提组分、挥发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分别制备薄荷全组分、水提组分和挥发油,按照经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薄荷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试验数据用公斤体重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耐受量(MTD)和最大给药量(MLD),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毒副反应情况。结果测得薄荷挥发油LD50为5.9777%相当于(1.4895 mL·kg-1·d-1),95%的可信限为(5.4291~6.5807)%相当于(1.3508~1.6407)mL·kg-1·d-1;水提组分MT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64.0 g·kg-1·d-1,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746.7倍;全组分ML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24.36 g·kg-1·d-1,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84.2倍。结论薄荷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薄荷挥发油>薄荷水提组分>薄荷全组分,其毒性成分与中毒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薄荷不同组分急性毒性的比较,为薄荷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烯磷脂酰胆碱与10种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观察
    刘晓鸿,张明生
    2012, 9(2): 69-70. 
    摘要 ( 329 )   PDF(317KB) ( 424 )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与10种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将多烯磷脂酰胆碱葡萄糖注射液与10种药物葡萄糖注射液等体积混合,观察混合液澄明度并测pH值;将多烯磷脂酰胆碱与8种药物直接等体积配伍,观察澄明度。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葡萄糖注射液与维生素B6葡萄糖注射液、氨甲苯酸葡萄糖注射液混合,pH值低于6.5,并产生浑浊;多烯磷脂酰胆碱直接与利巴韦林、维生素C、胃复安、维生素K1注射液等体积混合后,产生浑浊。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维生素B6、氨甲苯酸、利巴韦林、维生素C、胃复安、维生素K1存在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超, 郭代红, 曹秀堂, 蔡云, 王芝林, 徐元杰, 朱曼, 马亮, 赵鹏芝
    2012, 9(2): 71-76. 
    摘要 ( 399 )   PDF(451KB) ( 432 )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及工作研究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开展药物警戒的探索
    耿魁魁, 刘圣, 沈爱宗
    2012, 9(2): 77-80. 
    摘要 ( 282 )   PDF(401KB) ( 262 )  
    目的基于HIS系统建立药物警戒体系,探索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工作模式。方法基于DTHealth系统和东华电子病历系统,采用Brower/Server架构,web-service、Net.Framework1.1技术以及后关系型数据库cache、SQLserver2000数据库,将药物警戒平台嵌入医院HIS系统,实现包括数据采集、输入、打印、导出、管理等一体化功能,监测药物购入到患者使用及用药后ADR上报的全过程。结果药物警戒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不良反应监测效果,有效减少了由药品质量问题和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危害。结论基于HIS系统可有效开展医疗机构药物警戒工作,在保证患者安全用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探讨
    王盼, 朱文涛
    2012, 9(2): 81-84. 
    摘要 ( 206 )   PDF(525KB) ( 164 )  
    目的探讨建立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救济制度。方法介绍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对比我国现有制度的不足,分析我国现阶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现状及建立该救济制度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困难的建议。结果与结论 我国应加快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救济制度,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并能促进中药注射剂制药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鱼腥草注射液安全性的计量学评价
    李曼, 赵志恒, 王忠, 荆志伟, 于江泳, 张象麟
    2012, 9(2): 85-88. 
    摘要 ( 227 )   PDF(516KB) ( 276 )  
    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引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1979~2010年),以“鱼腥草注射液”and“不良反应”or“治疗”or“病例报道”为检索式,下载全文。收录中国期刊文献全文97篇,包含54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和43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文献。结果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损害、过敏反应、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以速发型(30min)为主兼具迟发型,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加强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说明书及规范临床的合理用药,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
    毕凤兰, 张力
    2012, 9(2): 89-91. 
    摘要 ( 309 )   PDF(518KB) ( 601 )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品,随着我国药品监管机制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角度提出相关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从而为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现状分析
    胡文俊, 蔡吉芬
    2012, 9(2): 92-94. 
    摘要 ( 258 )   PDF(570KB) ( 472 )  
    通过对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药学服务实践及体会
    王芬
    2012, 9(2): 95-95. 
    摘要 ( 252 )   PDF(470KB) ( 239 )  
    介绍我院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的工作内容及效果。探讨临床药学服务在促进合理用药和医院药学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如何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孙秋莹, 叶正良, 梁毅
    2012, 9(2): 96-99. 
    摘要 ( 221 )   PDF(908KB) ( 144 )  
    随着中药注射剂(TCMI)药害事件的不断发生,其安全性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担忧,因此企业实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以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例,介绍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应如何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以ICH Q9推荐的风险管理模板为指导下,将中药注射剂这一高风险品种的风险降到最低,切实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郑世存, 李晓宇, 欧阳兵, 孙蓉
    2012, 9(2): 100-103. 
    摘要 ( 424 )   PDF(527KB) ( 573 )  
    目的总结芍药苷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芍药苷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10年芍药苷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与结论 芍药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以及平滑肌等方面均有肯定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为芍药苷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开拓了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系统综述
    陶庆梅, 孙凤, 郁凯, 翟伟, 詹思延
    2012, 9(2): 104-109. 
    摘要 ( 296 )   PDF(626KB) ( 359 )  
    目的了解我国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的情况。方法于2010年11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为关键检索词,在CMCC、CBMDISC、CNKI、VIP、万方数据等系统检索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骨科植入物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等。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最终45篇研究满足入选标准。综合文献报告的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可分为四类:医疗技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医疗器械因素、综合因素。其中医疗技术性因素为主要原因,为46.8%,综合因素占31.8%。按不同骨科植入物分层分析,均显示医疗技术性因素及综合因素为主要原因。处置方式更多地依据每个病例的综合情况进行操作,但多通过手术方式。结论目前我国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因素及综合因素,发生不良事件后多通过再手术方式进行处置,提示亟需采取相关措施应对主要的发生原因,同时进一步开展更权威的研究确定每一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37例文献分析
    马满玲, 郭美华, 杨丽杰
    2012, 9(2): 110-113. 
    摘要 ( 212 )   PDF(647KB) ( 269 )  
    目的调查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7例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6:1,87.8%的病例为老年人(>60岁),86.5%的病例不规范用药,8.1%单独用药,75.7%联合用药,100%的病例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昏迷,54.1%的病例因发现不及时、误诊、漏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抢救时机。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6.8%的病例因长时间低血糖昏迷造成多器官衰竭或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格列苯脲低血糖昏迷危害极大,要重视降糖药物安全性。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及其严重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陈希, 龙丽萍
    2012, 9(2): 114-116. 
    摘要 ( 334 )   PDF(647KB) ( 1493 )  
    目的通过对湖南省2010年全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 Excel表格对2010年收集到的409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湖南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报告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11月份上报报告数量最多,其中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不良事件居多,不良事件临床表现主要是缝线反应和切口愈合不良,不良事件伤害程度需要内、外科治疗避免永久损伤的占报告总数的80.20%。结论应加强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38例回顾性分析
    刘丽英, 李勇, 古淑仪
    2012, 9(2): 117-118. 
    摘要 ( 318 )   PDF(1001KB) ( 629 )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发生的38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男26例(68.42%),女12例(31.58%)。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39.66±9.86岁。使用万古霉素的疗程7~27天,白细胞值最低的为0.49×109/L,所有病例均在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停用万古霉素,有6例给予升白细胞药,有32例未做其他特殊处理,2~7天后38例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得到恢复。结论万古霉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是可逆的,但在此期间发生合并感染的风险增加,故临床仍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范铭
    2012, 9(2): 119-122. 
    摘要 ( 326 )   PDF(669KB) ( 440 )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的情况,探究其发生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ADRs的文献资料(1998~2010),筛选收集其致ADRs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发生时间、愈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s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共有29种,以三代头孢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主(56.03%);居前三位的品种为头孢曲松(19.16%)、头孢哌酮(16.60%)、头孢拉定(11.29%)。在10岁以内的青少年儿童中发生较多(16.08%);静脉滴注(88.37%)是主要用药方式;多表现为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血小板和出血、凝血异常,所占比例分别为35.67%、19.76%、13.94%;过敏性休克(28.14%)、双硫仑反应(12.74%)、血尿(8.04%)是主要表现形式;发生时间则尤其应注意用药后30min内(37.30%)。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用药10 min内(60.79%)共有53例(4.76%)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ADRs,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s,鼓励、推广头孢的皮试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分析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王颖, 武强, 赵利新
    2012, 9(2): 123-123. 
    摘要 ( 373 )   PDF(561KB) ( 156 )  
    病例:患者,女,38岁,因“胆囊炎”于2010年10月13日做胆囊摘除手术。全身麻醉(咪唑安定5mg、芬太尼0.2mg、丙泊酚50mg、琥珀胆碱0.1g、维库溴铵3mg等麻醉药)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成功。患者体征正常;术中给予0.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250mL扩充血容量,静脉滴注。滴注约10分钟,输入琥珀酰明胶约150mL后,患者血压(BP)迅速下降至52/20mmHg(1mmHg=0.133kPa),脉搏(HR) 105次/min,上身皮肤潮红,颈部出现红丘疹,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停用琥珀酰明胶,给予多巴胺5mg、地塞米松5mg、肾上腺素8mg先后静脉泵入,氯化钙1.5g静脉注射。约10min后丘疹消失,30min后 BP 110/75 mmHg,HR 73次/min,继续手术。术后无不良后遗症。讨论: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是近年来改良的明胶液,来源于动物胶原,分子量约35 000,在血管内存留时间为3~4小时,有效扩容效力好,没有体内蓄积,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优点。能增加血浆容量,使静脉回流量、动脉血压和外周灌注量增加,用于低血容量休克、手术创伤、烧伤及感染的血容量补充,脊髓及硬膜外麻醉后的低血压预防,以及在手术前及手术间稳定血液循环。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1/6 000。琥珀酰明胶致敏原因可能因其是一种异蛋白,可与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IgE分子结合,使细胞内发生一系列活性反应,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释放导致过敏性休克[1]。曾有临床报道,琥珀酰明胶过敏者有进食猪肉或者牛肉的过敏史[2]。该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好,血压、呼吸等均正常,在手术中应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预防低血压、稳定过程中发生血压急剧下降,上身皮肤潮红,颈部出现红丘疹,经地塞米松及肾上腺等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经详细询问过敏史,的确以前出现过食用牛肉出现皮肤丘疹现象。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麻醉前要仔细询问病史,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四肢及躯干部有无丘疹,BP、HR的变化,特别要注意手术中应用该药所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滴伏立康唑致支气管痉挛1例
    许湘军, 易新
    2012, 9(2): 124-124. 
    摘要 ( 203 )   PDF(545KB) ( 181 )  
    病例:患者,女,70 岁,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余,曾5次住院化疗(末次化疗于2011 年5 月29日结束)。因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半月,于2011年6月17日入院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头孢噻利致意识障碍1例
    陈潇潇, 胡健敏
    2012, 9(2): 125-125. 
    摘要 ( 181 )   PDF(556KB) ( 235 )  
    病例:患者,男,79 岁,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以“反复咳嗽咳痰一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体温(T)36.4℃,脉搏(R)107 次/min,呼吸(P)24 次/min,血压(Bp)148/110mmHg(1mmHg=0.133kP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炎琥宁致热原样反应1例
    韩枫
    2012, 9(2): 126-126. 
    摘要 ( 207 )   PDF(584KB) ( 309 )  
    病例:患者,女,15岁。因发热半天,偶尔咳嗽于2010年2月4日来我院呼吸科门诊治疗。查体:T38.6℃,P126次/min,R28次/min,咽部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细湿啰音及喘鸣音,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1,Neu%0.66,Lym%0.28,Mon%0.05,HGB 113g·L-1,PLT 190×109L-1。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炎琥宁160mg(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121130)+5%葡萄糖150mL;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g+0.9%生理盐水150mL两组液静脉滴注治疗。首先滴注炎琥宁组液,当炎琥宁组液滴至20min而时,患者忽然出现面色潮红,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寒战、面唇发绀,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治疗后症状缓解。后改滴斯坦定组液体无不适症状出现。讨论:注射用炎琥宁主要成分是炎琥宁,是以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中所含的穿心莲内酯与琥酸酐反应,生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酸半酯后,再生成单钾盐制成的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状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等。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提取、分离、精制等步骤制成的灭菌制剂,化学成份十分复杂。其中些高分子化合物,如鞣质、动植物蛋白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由于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作用所产生的杂质以及制剂中的添加物、增溶剂、稳定剂等均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有欠成熟,造成个别批号药液纯度欠佳,进而引起过敏反应;此外稀释溶媒选择不当也会诱发不良反应[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巯咪唑致药物性肝炎(淤胆型)1例
    赵丽, 黄晖
    2012, 9(2): 127-127. 
    摘要 ( 205 )   PDF(557KB) ( 193 )  
    病例:患者,女,46岁。2011年3月2日因甲亢就医,门诊给予甲巯咪唑(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0502)口服,每次10mg,3次/日;连续服用22天。3月24日,患者因皮肤黄染伴瘙痒,茶色尿入院就医,停用甲巯咪唑。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3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6.4 U/L,总胆红素(TBIL)25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19 μmol/L。给予异甘草酸镁0.2g/次/日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2支/次/日静脉滴注、舒肝宁20mL/次/日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50mg/3次/日口服等治疗,治疗中,患者病情无好转,胆红素持续升高。4月2日,TBIL 478.4 μmol/L,DBIL 256.7μmol/L。遂于2011年4月4日转上级医院传染科。查肝功能:ALT 177 U/L,AST 90 U/L,TBIL 399.1 μmol/L,DBIL 217.6μmol/L,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有关检查均属阴性,肝胆脾超声提示:肝实质弥漫性病变,胆脾未见异常,确诊为药物性肝炎(淤胆型)[1]。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60mg/次/日静脉滴注、还原性谷胱甘肽2.4g/次/日静脉滴注、雷尼替丁0.15g/次/日静脉滴注、思美泰1.5g/次/日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g/次/日静脉滴注、舒肝宁30ml/次/日静脉滴注等护肝、退黄、抗炎、促肝细胞再生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两次人工肝治疗。4月26日,复查肝功能:ALT 60U/L,AST 54.8U/L,TBIL 121.5μmol/L,DBIL 82.2μmol/L,患者病情明显好转。4月28日,患者要求出院,带药回家继续治疗。5月13日,电话询问患者,自述基本痊愈。讨论:本例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且无药物过敏史。本次发病前仅服用甲巯咪唑,期间未服用其他药物。服药22天后出现不良反应,入院检查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因此判断为甲巯咪唑引发的药物性肝炎。甲巯咪唑为咪唑类抗甲状腺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药不良反应较多见皮疹或皮肤瘙痒及白细胞减少;少见肝炎,淤胆型肝炎尤为罕见[2],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主要与机体的异质性反应有关,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3]。本病例中,患者发现患有甲亢后,自行门诊开药服用,服药期间未行肝功能检查。提示临床医生在应用甲巯咪唑治疗前应提前告诉患者如出现疲乏、虚弱无力、不知原因的腹痛、食欲不振、瘙痒、以及眼睛或皮肤黄化等体征或症状,应立刻向医生报告。且临床医生在应用期间应密切监控患者是否出现肝损伤的症状或征兆,定期监测,如果出现肝损伤疑似病例,应立刻中断甲巯咪唑的治疗,同时对患者的肝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医疗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 舒巴坦钠致双侧大腿肌肉疼痛1 例
    徐磊 ,马辉 ,王红燕
    2012, 9(2): 128-128. 
    摘要 ( 257 )   PDF(556KB) ( 336 )  
    病例:患者,男,79岁,既往史:井下工作史30余年,Ⅱ期矽肺、2型糖尿病、冠心病、前列腺增生。本次主因“咳嗽、咳痰、喘憋加重1周”,院外给予左氧氟沙星抗炎5天,喘憋略好转,但未完全缓解,院外测血糖餐后23mmol/L,为求系统诊治收入我院内分泌科。检查:胸部CT:慢支样改变,肺内少量慢性炎症。葡萄糖14.10mmol/L,HbA1c 9.2%,尿素氮(血)10.09mmol/L,肌酐(血)114 mol/L,Ccockcroft 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41.39mL/Min/1.73m2。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mL+哌拉西林/舒巴坦(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801)(皮试阴性)3.0g Bid静点,抗生素静点结束后,患者补诉输液过程中感双侧大腿肌肉疼痛,可忍受,临时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0.3g口服,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次日,再次给予NS 100mL+哌拉西林/舒巴坦3.0gBid静点,输入30分钟左右时,患者感双侧大腿肌肉剧裂疼痛,不能忍受,立即停药,10分钟后症状好转,后未再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未再出现类似症状,双侧大腿脚酸胀持续3天。复查血生化:尿素氮(血)9.85mmol/L,肌酐(血)116 mol/L,Ccockcroft 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40.68mL/Min/1.73m2。因肺部感染没有完全控制,给予头孢克肟分散片0.1g Bid口服。次日,患者诉双下肢瘙痒,伴有双小腿起疹,皮肤科会诊诊断:药物性湿疹。给予西替利嗪10mg QD口服;润燥止痒胶囊2粒Tid 口服;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讨论:哌拉西林是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舒巴坦为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例患者肾功能属肾功能不全期(中国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分期,Ccr 40.68ml/Min /1.73m2),Ccr10-50:哌拉西林用法用量应为,3~4g,Q6~8h[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2.25g Q6h。本患者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2 1)3.0g Bid,用药已充分考虑患者肾功能,并未超量。哌拉西林的不良反应以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较常见,其余相关不良反应报道较少。舒巴坦的不良反应:皮疹,药热,面部潮红或苍白,气喘,心悸,胸闷,腹痛,过敏性休克。查阅近期中文文献报道哌拉西林钠相关少见不良反应6 例及舒巴坦相关不良反应1例,哌拉西林钠致白细胞减少高热1 例[2],哌拉西林钠致肋间痉挛1 例[3],哌拉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1例[4],哌拉西林钠致过敏性哮喘1 例[5],哌拉西林钠致全身骨关节疼痛1 例[6],哌拉西林钠引起双腿疼痛1 例(患者为4岁男性)[7],舒巴坦过敏反应1 例[8]。而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致双侧大腿肌肉疼痛,尚未见报道。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引起关注,除在使用本品前须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者应禁用,呈阴性者也应做好应对不良反应的准备,老年及儿童用此类药应特别注意[9]。作者简介:徐磊,男,药剂师,糖尿病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