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寄语
    勇毅前行 团结奋斗谱写药物警戒新篇章
    沈传勇
    2023, 20(1): 0. 
    摘要 ( 331 )   PDF(484KB) ( 3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23年第20卷第1期目次
    2023, 20(1): 0. 
    摘要 ( 157 )   PDF(471KB) ( 1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院士笔谈
    我国儿童药品研发与临床用药安全展望
    蒋建东
    2023, 20(1): 1-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720

    摘要 ( 288 )   PDF(1302KB) ( 299 )  
    目的 探讨我国儿童药品研发的方向与路径,为提高儿童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儿童药品研发和临床用药的政策、法规与相关文献,介绍我国儿童药品研发的现状与不足,厘清影响儿童药品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因素。结果和结论 针对儿童药品领域的难题,参考相关先进经验,对我国儿童药品研发和临床用药安全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评价专栏
    溶瘤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周鹏博, 周晓冰, 黄瑛, 耿兴超
    2023, 20(1): 7-1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222

    摘要 ( 113 )   PDF(1191KB) ( 176 )  
    目的 进一步了解溶瘤病毒及其药物,为后续溶瘤病毒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关于溶瘤病毒作用机制、相关药物临床研究及其联合疗法的研究进展。结果 目前共有Rigvir(ECHO-7病毒)、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T-Vec(单纯疱疹病毒)、Delytact(单纯疱疹病毒)4款溶瘤病毒类药物上市,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溶瘤病毒制备策略更加多样有效。结论 溶瘤病毒疗法具有杀伤效率高、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多种杀伤肿瘤途径避免耐药性和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有望成为新型肿瘤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瘤病毒药物HSV-1/hPD-1在食蟹猴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王欣, 孙立, 王超, 李路路, 王三龙, 刘家家, 田超, 李小鹏, 耿兴超
    2023, 20(1): 12-1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181

    摘要 ( 83 )   PDF(1482KB) ( 66 )  
    目的 拟建立检测溶瘤病毒药物HSV-1/hPD-1在小鼠和食蟹猴各组织器官中生物分布的实时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试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食蟹猴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伴随生物分布(含排泄)研究收集的样本进行检测。方法 针对药物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对和探针,摸索适宜的PCR反应条件,构建检测用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对食蟹猴重复给药HSV-1/hPD-1长毒试验中收集的组织脏器,包括血液、性腺(睾丸/附睾或子宫/卵巢)、肾、肝脏、肺、心脏、脑、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注射部位、泪腺、唾液腺、背根神经节、尿、粪进行qPCR检测,测定药物在各组织器官中拷贝数。结果 成功建立标准曲线pMD18T-1093,可用于定量检测药物在小鼠或食蟹猴基因组中分布拷贝数,是通用型标准曲线。食蟹猴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药物主要分布在给药部位,少量分布至肺、脑,经过尿液排泄至体外,在其他组织脏器无分布。靶器官分布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会伴随时间延长减少至消除,不会在体内蓄积。脑组织检出药物分布不排除与样本污染有关。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非临床阶段开展生物分布研究的检测技术方法。试验方法的建立过程和研究思路对于其他基因治疗药物开展生物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治疗药物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研究
    侯田田, 马思思, 吴小兵, 霍桂桃, 潘东升, 王超, 夏艳, 刘艺, 周晓冰, 刘国庆, 耿兴超
    2023, 20(1): 19-2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38

    摘要 ( 82 )   PDF(1562KB) ( 48 )  
    目的 评估基因治疗药物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GC304)在小鼠体内的毒性。方法 ①急性毒性研究中,4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溶媒组和受试物组,单次尾静脉注射后,进行连续15 d临床症状观察、体重和摄食量测定,于第15天剖检。②长期毒性研究中,4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设置溶媒组,受试物低剂量组(1×1013 vg·kg-1)、中剂量组(5×1013 vg·kg-1)和高剂量组(1.5×1014 vg·kg-1),单次尾静脉注射后,对动物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免疫毒性及免疫原性等毒性指标进行测定。给药后4周和6个月时解剖,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在2、4周,3、6个月采用qPCR的方法检测GC304在动物各个脏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 ①急性毒性研究中,动物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未见异常,未见与GC304相关的大体病理学改变。②长期毒性研究中,动物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未见与GC304相关的明显异常。GC304能够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以及与抗药抗体相关的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能够诱导抗AAV5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并持续至给药后6个月。给予GC304后,未检测到抗脂蛋白脂肪酶(LPL)抗体。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小鼠给药后4周,注射部位出现与药物相关的炎性细胞浸润,至给药后6个月可见恢复。与药物相关的改变为脾脏生发中心活跃伴易染体巨噬细胞增多、腹股沟淋巴结生发中心活跃伴易染体巨噬细胞增多。qPCR检测结果显示,GC304在小鼠外周血及脏器广泛分布和表达,但在肝脏中分布和表达显著高于其他脏器。结论 C57BL/6N小鼠单次静脉给予GC304后,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和分布,并且动物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为该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治疗药物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在食蟹猴体内的毒性研究
    侯田田, 夏艳, 潘东升, 霍桂桃, 马雪梅, 刘子洋, 孙立, 刘艺, 闫建奥, 吴小兵, 周晓冰, 刘国庆, 耿兴超
    2023, 20(1): 27-3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41

    摘要 ( 90 )   PDF(1440KB) ( 62 )  
    目的 评估基因治疗药物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GC304)在食蟹猴体内的毒性。方法 30只食蟹猴,分为溶媒对照组(静脉注射溶媒)、GC304低剂量组(3×1013 vg·kg-1)和高剂量组(1×1014 vg·kg-1)。试验期间,所有动物进行临床症状和注射部位观察,每周进行摄食量和体重测定。在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免疫原性检测(包含抗AAV5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抗LPL结合抗体)、血液学、血清生化、血凝和尿生化检查,并同时进行T淋巴细胞分型、细胞因子、心电、血压、体温和眼科检查。给药后4周和6个月解剖,动物进行大体观察、脏器称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进行GC304的生物分布研究及表达产物测定,并在不同时间点对血液中目的基因DNA进行检测。结果 受试物对食蟹猴临床症状、注射部位、体重、摄食量、眼睛各项指标、体温、血压、心电图、血凝、血清生化、T淋巴细胞分型、尿液、细胞因子、脏器重量等指标未见影响。高剂量组动物给药后4周血小板下降。与给予受试物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生发中心活跃伴易染体巨噬细胞增多。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引起食蟹猴产生抗AAV5结合与中和抗体,给药后6个月2种抗体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未见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给予GC304后,未显著诱导食蟹猴产生抗LPL抗体。qPCR检测结果显示,受试物在食蟹猴外周血及脏器广泛分布和表达,但主要集中在肝脏。结论 食蟹猴单次静脉给予GC304,动物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且主要在肝脏中分布和表达,为该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治疗药物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临床前神经系统安全性评价
    李芊芊, 夏艳, 侯田田, 王超, 石茜茜, 马雪梅, 刘子洋, 张颖丽, 吴小兵, 王三龙, 刘国庆, 耿兴超
    2023, 20(1): 34-3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587

    摘要 ( 101 )   PDF(1389KB) ( 125 )  
    目的 通过评价AAV5-脂蛋白脂酶变异体(GC304)腺相关病毒注射液对C57BL/6N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确定受试物可能关系到人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共使用40只小鼠,雌雄各半,分别单次尾静脉给予溶媒对照、1.0×1013、5×1013、1.5×1014 vg·kg-1 GC304腺相关病毒注射液,采用功能观测组合试验方法(FOB),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1、4、24、48、96 h,7 、14 d观察小鼠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自主活动等行为,评价受试物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并在给药后第14天检测血清TG、白蛋白和总蛋白改变。结果 本研究前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脑中目的基因(LPL),其结果显示给予1.5×1014 vg·kg-1 GC304 2周后,仍可在脑区内检测到目的基因(LPL)的拷贝数,基于上述数据开展了GC304行为学检测,其结果显示给予GC304后,可引起与药理作用相关的甘油三酯的明显降低,但在给药后2周内,GC304各剂量组动物笼内观察、手持观察、开放场观察、反射评价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GC304可进入脑区,且给药后14 d内,目的基因在脑区内仍有少量分布,但其不会诱导产生神经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感染共性作用机制研究专栏
    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庞博, 张敬升, 郭姗姗, 孙静, 包蕾, 徐英莉, 曹姗, 陈梦苹, 王雅欣, 赵荣华, 崔晓兰
    2023, 20(1): 40-4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20

    摘要 ( 60 )   PDF(2362KB) ( 61 )  
    目的 在采用外部湿热因素造成中医湿毒袭肺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人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小鼠造成肺炎模型,建立湿热疫毒袭肺病症结合小鼠模型。方法 对湿热感染不同天数的小鼠中医证候表征、肺指数和肺部病毒载量、肺部病理结构与影像学、小鼠血清胃泌素(Gas)、下丘脑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及肌糖原评价湿毒疫动物模型。结果 人冠状病毒肺炎湿热疫毒袭肺证小鼠病证结合模型小鼠饮食量下降和饮水量增加,毛发枯燥发黄,行动迟缓爱扎堆,大便便溏。肺指数增加(P<0.01),肺部病毒核酸呈阳性表达,肺组织可见病理结构变化及斑点状阴影。小鼠体内肌糖原含量、血清胃泌素含量、下丘脑cAMP、PGE2的含量在感染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HCoV-229E湿热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与临床疾病表征具有一致性,可为诊断及治疗具有该证候的病毒性肺炎与开发相关药物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的评价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振口服液对流感病毒H1N1/FM1株和副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肺炎的药理作用
    张敬升, 高双荣, 庞博, 包蕾, 孙静, 陈梦苹, 徐英莉, 曹姗, 郭姗姗, 赵荣华, 崔晓兰
    2023, 20(1): 46-5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03

    摘要 ( 107 )   PDF(2138KB) ( 121 )  
    目的 考察金振口服液对流感病毒H1N1/FM1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小鼠肺炎药理作用,为金振口服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采用流感病毒H1N1/FM1和副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造模,考察金振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生药8 、4 、2 g·kg-1·d-1)对小鼠的肺指数、肺组织病理变化和死亡保护作用,并设西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颗粒和中成药小儿热速清口服液作为阳性对照药。结果 金振口服液3个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小鼠肺指数、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并对小鼠具有死亡保护作用。结论 金振口服液对流感病毒H1N1/FM1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小鼠肺炎的作用研究
    孙静, 赵荣华, 包蕾, 郭姗姗, 耿子涵, 李舒冉, 徐英莉, 崔晓兰
    2023, 20(1): 52-5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289

    摘要 ( 126 )   PDF(1877KB) ( 77 )  
    目的 明确疏风解毒胶囊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小鼠肺炎模型及死亡模型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支持。方法 实验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左氧氟沙星单独给药组、疏风解毒胶囊3个剂量(2.08、1.04、0.52 g·kg-1·d-1)组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给药组。采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滴鼻感染致小鼠肺炎和死亡模型,通过检测小鼠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理变化、肺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小鼠死亡率、平均生存天数、生命延长率等指标综合评价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疏风解毒胶囊3个剂量组分别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给药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肺指数、减轻小鼠肺组织炎症病变、减少肺组织中IL-6和TNF-α 生成、降低小鼠死亡率,延长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给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小鼠肺炎及死亡模型和左氧氟沙星单独给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防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徐英莉, 庞博, 曹姗, 陈梦苹, 孙静, 赵荣华, 张敬升, 周利润, 王雅欣, 崔晓兰
    2023, 20(1): 57-6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28

    摘要 ( 84 )   PDF(1205KB) ( 70 )  
    目的 综述中药防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从中药调节细菌的耐药环节、调节群体感应系统、调节宿主微环境3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与抗生素直接靶向细菌相比,中药具有来源广泛、多途径、多靶点等作用特点,且具有副作用小、不易耐药、治疗成本低等优势。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灭活酶、调节细菌外排作用、调节群体感应系统、改善宿主屏障作用、调节免疫微环境等环节发挥作用。结论 发掘中医药宝库,研究新型的抗耐药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学专栏
    疫苗上市后安全性准实时监测的概括性评价
    孙一鑫, 刘志科, 詹思延
    2023, 20(1): 61-6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19

    摘要 ( 209 )   PDF(1414KB) ( 213 )  
    目的 梳理国际现有疫苗安全性准实时主动监测系统的特征、流程与机制,建立准实时监测的实施框架。方法 应用概括性评价,定义、检索、筛选与提取疫苗安全性准实时监测系统与研究的相关信息,嵌合框架整合法确定分析框架,编码与标绘有关数据特征、监测流程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解构准实时监测的核心要素,建立准实时监测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结果 纳入相关资料55篇,发现全球共有6个系统或组织常规开展准实时监测,其中“自动链接与分布式计算”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监测效率,适用于准实时监测对于及时性的较高要求。总结准实时监测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为:①借助计算机程序自动提取数据;②利用个体层面通用数据模型(CDM)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③利用汇总层面CDM定期提交数据;④从信号描述、信号检测到信号验证的逐步分析。结论 国际多个主动监测系统已经实现了准实时监测的自动化与常规化,可为未来完善我国主动监测模式、建立长效的准实时监测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对照树状时间扫描统计量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
    冯菁楠, 赵厚宇, 刘志科, 詹思延
    2023, 20(1): 68-7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546

    摘要 ( 102 )   PDF(1372KB) ( 89 )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于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信号挖掘方法—基于自身对照设计的树状时间扫描统计量,为我国开展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并通过梳理既往文献对其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该方法无需前提假设,可以同时评估大量潜在的结局事件和风险窗,并调整多重检验,为发现疫苗接种后潜在不良反应风险信号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该方法在国际上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现有文献报道极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对照设计在疫苗安全性关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志科, 詹思延
    2023, 20(1): 74-7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18

    摘要 ( 87 )   PDF(1148KB) ( 109 )  
    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是疫苗安全性证据链,尤其是接种后严重不良反应评价的关键一环。随着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这为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及关联评估提供了可行途径。目前,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医疗索赔、电子病历等开展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这些监测常采用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自身对照研究等设计类型。其中,自身对照设计的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自身对照风险区间研究在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我国相关研究报道仍不常见。本文综述自身对照设计在疫苗安全性关联研究中的方法学与应用进展,为今后疫苗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盐酸石蒜碱硫酯体内抗柯萨奇病毒A16的药效研究
    王辉强, 颜海燕, 李兴琼, 杨杰, 李玉环
    2023, 20(1): 79-8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25

    摘要 ( 58 )   PDF(2022KB) ( 58 )  
    目的 研究盐酸石蒜碱硫酯在体内抗柯萨奇病毒A16(CVA16)的药效。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病毒液方式感染10~11 d的ICR小鼠建立CVA16感染的小鼠模型。实验分为盐酸石蒜碱硫酯 1.0、0.5、0.25 mg·kg-1组;50 mg·kg-1 RBV对照组;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检测盐酸石蒜碱硫酯对病毒感染后小鼠发病情况、小鼠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肌肉组织中病毒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CPE)测定肌肉组织中的病毒滴度;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病毒对照组相比,盐酸石蒜碱硫酯 1.0 和0.5 mg·kg-1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肌肉组织的病毒滴度和病毒蛋白表达,降低CVA16感染造成的小鼠肌肉组织的炎症损伤,延缓小鼠的发病过程,显著延长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增加小鼠的存活率,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结论 盐酸石蒜碱硫酯1.0 和0.5 mg·kg-1剂量组对CVA16感染小鼠具有显著明确的保护作用,提示盐酸石蒜碱硫酯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450酶的雷公藤多苷致大鼠肝损伤及其与复方甘草酸苷配伍减毒研究
    付小桐, 刘婷, 曹春雨, 张海静, 夏冰, 赵晓昂, 王丽芳, 赵春晖, 杨依霏
    2023, 20(1): 85-9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356

    摘要 ( 69 )   PDF(2148KB) ( 62 )  
    目的 明确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肝毒性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基于细胞色素P450酶的调控研究TG致大鼠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探讨复方甘草酸苷(compound glycyrrhizin,CG)配伍TG的减毒机制,为TG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TG 189.0 mg·kg-1组、TG 472.5 mg·kg-1组、TG 189.0 mg·kg-1和TG 472.5 mg·kg-1剂量分别与CG 20.25 mg·kg-1剂量联合用药组,共5组,每组6只。每日给药1次,连续3周。分别于给药后1、2、3周,测定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末次给药结束,计算肝系数,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CYP2B1和CYP3A1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给药1周后,TG 189.0、472.5 mg·kg-1组血清中ALB水平均降低(P<0.05),TG 472.5 mg·kg-1组ALT升高(P<0.01);至给药3周,除上述指标的改变外,TG189.0、472.5 mg·kg-1组进一步引起大鼠血清TP含量的降低(P<0.05);与CG联合用药3周后,TG472.5 mg·kg-1剂量联合用药组与同等剂量的TG单独用药组比较,可降低ALT含量(P<0.01),升高ALB、TP含量(P<0.05)。至给药3周,TG 189.0 mg·kg-1组的大鼠肝细胞轻微肿胀,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TG 472.5 mg·kg-1组的大鼠肝重量和肝系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肝被膜下见片状坏死灶伴出血,肝细胞空泡变性、肿胀,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与CG联合用药后,大鼠肝脏的组织结构得到修复。189.0、472.5 mg·kg-1剂量的TG均可导致大鼠肝组织中CYP2B1和CYP3A1 mRNA水平的升高(P<0.05,P<0.01);TG与CG联合用药后,CYP2B1 mRNA水平下调。结论 连续3周给予大鼠189.0、472.5 mg·kg-1剂量的TG,可对大鼠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其中,TG 472.5 mg·kg-1组肝损伤更为严重,给药3周较给药1周时肝毒性更显著,具有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大鼠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酶CYP2B1和CYP3A1 mRNA过表达为其毒性机制之一;CG可通过下调CYP2B1 mRNA水平,减轻肝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甲状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郑轶, 翟映红, 郭晓晶, 许金芳, 迟立杰, 郭志坚, 陈晨鑫, 梁际洲, 韦连慧, 陈枭, 叶小飞, 贺佳
    2023, 20(1): 92-9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10968

    摘要 ( 150 )   PDF(1195KB) ( 148 )  
    目的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甲状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为例,初步探索基于中国药物警戒系统(CHPS)开展药品主动监测的可行性,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家哨点医院的CHPS数据,提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应用过ICIs的肿瘤患者信息,以及未使用过ICIs的肿瘤患者信息作为对照。基于广义估计方程,对ICIs的甲状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探索。结果 共纳入1 691名患者,其中ICIs组666名,对照组1 025名。应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处理患者的随访数据,充分考虑了多次重复测量数据间相关性的问题,发现显性甲状腺毒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率为4.50%,中位时间为41.5 d。结论 ICIs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显性甲状腺毒症,临床医师在给患者应用ICIs时应注意显性甲状腺毒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肺炎疫苗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研究
    刘砚韬, 张伶俐, 林芸竹, 陈力, 王丽
    2023, 20(1): 96-10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10956

    摘要 ( 213 )   PDF(1349KB) ( 205 )  
    目的 通过对肺炎球菌疫苗的不良反应信号进行挖掘与研究,为肺炎疫苗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对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进行分析,挖掘其中有关肺炎球菌疫苗(23价和13价)的ADR信号。结果 23价肺炎疫苗经ROR和PRR法检测得到36个信号,其中7个未在说明书中提及,信号强度最高的ADR是白细胞增多症。13价肺炎疫苗ROR和PRR分别得到103和102个ADR信号,其中36个信号未在说明书中提及,信号强度较高的ADR多为胃肠系统疾病、感染及侵袭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结论 临床使用肺炎疫苗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ADR,特别是说明书未提及的,应及时做出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加权Topsis-秩和比法评价肿瘤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
    吴娜, 苏丹, 王海坤, 沈爱宗
    2023, 20(1): 101-10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026

    摘要 ( 122 )   PDF(1369KB) ( 95 )  
    目的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肿瘤科ADR报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相关评分标准及文件,制定ADR报告质量评价标准。使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与秩和比(RSR)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某院药学部收到的120例肿瘤科ADR原始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档。结果 20例报告质量中等(Ci>0.570 0);75例报告质量合格(0.360 0<Ci≤0.570 0);25例报告质量不合格(Ci≤0.360 0)。报告主要存在问题包括ADR过程描述过于简短,药品信息错误、不全等。结论 基于加权Topsis-RSR法评价ADR报告质量,可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具有操作切实可行,结果具体科学的优点。评价结果表明某院肿瘤科ADR报告质量仍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万古霉素致儿童中性粒细胞缺乏1例分析
    曹小雨, 王莹, 王婧雯, 杨瑞霞, 葛洁
    2023, 20(1): 106-10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10813

    摘要 ( 186 )   PDF(1257KB) ( 202 )  
    目的 为注射用万古霉素引起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药品不良反应提供证据。方法 分析我院1例4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应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后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案例,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检索国内外相关报道并结合本文1例患儿分析,5例患儿在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停药或减量后中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万古霉素在体内蓄积有关。结论 儿童应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应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需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溶血风险相关物质的研究进展
    李津婴, 宋洪杰, 李津杞, 顾海慧, 钱宝华
    2023, 20(1): 110-11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11165

    摘要 ( 96 )   PDF(1199KB) ( 96 )  
    药物性溶血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d)发生急性溶血的常见诱因之一,随着新药研发和面市,涉及G6PDd溶血的药物逐年增加。本文分类介绍对G6PDd有溶血风险的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消炎药,代谢类药物,扩血管药物,麻醉剂,解毒剂,其他药物,中草药、植物,外用药、试剂、化学品及食品,为临床医生治疗选择和病患警示预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血化瘀中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甜甜, 曹俊岭, 张彦丽, 巩颖, 顾媛媛
    2023, 20(1): 117-12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169

    摘要 ( 130 )   PDF(1233KB) ( 209 )  
    华法林是临床常用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但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且华法林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存在相互作用,易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的风险。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临床与华法林联用情况较多,有些活血化瘀中药与华法林联用存在增加出血的风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活血化瘀中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及药效学方面的影响。建议临床同时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和华法林时,密切监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适当调整华法林剂量,避免存在相加作用的中药合用,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