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08
       下一期

    基础研究
    循证药学
    管理研究
    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个案分析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活菌数的测定
    范燕, 王睿
    2010, 7(1): 1-3. 
    摘要 ( 267 )   PDF(250KB) ( 303 )  
    目的 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应用活菌计数法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活菌数量,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联药组处理的生物被膜内活菌数较单药组显著下降,表明磷霉素与阿米卡星/异帕米星二者联合应用后,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存活细菌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研究发现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研究
    陈野, 赵东, 蔡淼, 温得中, 孙健
    2010, 7(1): 4-6. 
    摘要 ( 168 )   PDF(439KB) ( 211 )  
    目的 通过研究当归贝母苦参丸(DBK)对小鼠前列腺增生(BPH)及性激素平衡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药理学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制作去势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观察各组前列腺指数、性激素水平及腺细胞病理改变。结果 DBK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相比,DBK组小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出现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或P<0.01),明显改善前列腺组织病理结构;血清丙酸睾酮(T)、雌二醇(E2)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DBK对丙酸睾酮所致小鼠BPH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与降低小鼠血清T、E2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分析方法
    蒋冬贵, 王刚, 努尔江·沙布开, 李雷
    2010, 7(1): 7-11. 
    摘要 ( 362 )   PDF(450KB) ( 1134 )  
    借鉴国际上在人因和人机工程学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引起的损害的理论分类以及目前绝大部分引起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归纳和总结,全面比较目前普遍使用安全事件的分析方法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的可行性,认为仿照故障树的从因到果的分析方法是一个相对可靠和普遍适用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药学
    循证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刘建平, 邢建民
    2010, 7(1): 12-15. 
    摘要 ( 338 )   PDF(466KB) ( 603 )  
    从循证医学角度论述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循证药学及循证医学干预措施证据分级体系,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的方法以及因果推断的原则、方法确定性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资源介绍
    夏芸, 韩梅, 刘建平
    2010, 7(1): 16-19. 
    摘要 ( 229 )   PDF(690KB) ( 722 )  
    20世纪以来,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网络和期刊三个方面对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资源作简要的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期刊中药临床试验安全性报告分析
    李迅, 李昕雪, 刘智君, 马立新, 刘建平
    2010, 7(1): 20-24. 
    摘要 ( 207 )   PDF(482KB) ( 227 )  
    目的 对2005~2009年中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报告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与既往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报告现状是否改善。方法 检索《中医杂志》、《福建中医药》、《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近5年刊登的有关中药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每一篇临床试验文章的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分别提取涉及中药安全性报告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结果 近5年,3种期刊药物临床试验的文章中,分别只有37%(204/550篇)、38%(140/364篇)和38%(29/76篇)对安全性进行了报告,从数量和报告的质量上与以往15年(跨度25年)的40%(354/879篇)、38%(173/452篇)和33%(40/123篇)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结论 中药安全性在临床试验报告中重视不够,需要进行规范的测量、分析和报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研究
    药品安全性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黄传海, 李泮海, 田月洁, 刘巍, 金少鸿
    2010, 7(1): 25-27. 
    摘要 ( 185 )   PDF(505KB) ( 384 )  
    药品安全性监测是药物警戒的基本内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是药物警戒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步骤,至今仍无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监测数据的评价和分析利用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我国药品安全性监测数据的特点,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药品安全性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标准与规范,可有效提高评价分析的规范化,降低因人员因素而导致的结偏倚,有利于提升药品安全性信息的分析利用水平,完善药品安全监测系统,降低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认识与探讨
    赵怀全
    2010, 7(1): 28-30. 
    摘要 ( 255 )   PDF(594KB) ( 390 )  
    通过研究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与安全监管现状,分析药物警戒体系在药品使用环节对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重要作用,探索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建议制定相关法规,保障该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险药物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姜善玲, 张华芸, 吴玲, 孙明芹
    2010, 7(1): 31-32. 
    摘要 ( 265 )   PDF(490KB) ( 278 )  
    目的 制定防护措施,减少危险药物的暴露风险。方法 通过文献,查找危险药物暴露对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健康危害的依据,呼吁政府部门和医院领导,加强对危险药物暴露的管理,科学设置配药场所,建立教育和培训制度,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职业性接触危险药物的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结果 国内许多医院建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抗肿瘤等危险药物的配置,减少了危险药物暴露的机会。结论 我国的医务人员化疗防护培训严重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医院中的安全用药
    徐厚明
    2010, 7(1): 33-36. 
    摘要 ( 204 )   PDF(557KB) ( 240 )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软件,对医嘱、药品不良反应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监测和管理。在数字化医院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对信息进行挖掘分析评价和利用,提高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半夏毒性研究进展
    孙蓉, 黄伟, 鲍志烨, 吕莉莉
    2010, 7(1): 37-40. 
    摘要 ( 264 )   PDF(565KB) ( 553 )  
    目的 为进行功效和毒性导向下的化学成分分离、控制和功效与毒性成分的“量效关系”和“量毒关系”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 对半夏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 半夏针对功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的研究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之间,缺乏两者之间甚至相互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 只有在半夏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的过程中,进行毒性的研究和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控制,才能提出切合半夏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半夏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品不良反应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远航, 刘皈阳
    2010, 7(1): 41-44. 
    摘要 ( 288 )   PDF(647KB) ( 214 )  
    目的 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认别技术等自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进行综述。方法 检索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和归纳。结果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利用信息化技术自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常用的方法有“触发器”技术和“文本信息提取”技术,其中“触发器”技术已有多项成功案例,而“文本信息提取”技术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结论 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自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现行自发呈报漏报率高、时效性差的不足,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氯氮平少见的不良反应分析
    徐作国, 张韶东, 宋玉芬
    2010, 7(1): 45-47. 
    摘要 ( 225 )   PDF(597KB) ( 279 )  
    目的 探讨氯氮平少见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3家精神疾病杂志社近10年刊登的有关氯氮平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氯氮平新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症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戒断反应。结论 氯氮平不良反应居抗精神疾病药品首位且较严重,临床用药要慎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刘洋, 朱蓓, 郭桂明
    2010, 7(1): 48-51. 
    摘要 ( 361 )   PDF(727KB) ( 328 )  
    目的 分析我院中药的使用状况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特点,探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搜集的17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05种,其中,96例发生在用药1小时以内(53.93%)。主要不良反应/事件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频率排前3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的新的不良反应/事件99例(55.62%);严重不良反应11例;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口服药居多。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控力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
    魏锦绣, 张虹云, 崔向丽, 赵志刚, 白东玉
    2010, 7(1): 52-54. 
    摘要 ( 203 )   PDF(577KB) ( 301 )  
    目的 通过对我院门诊3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临床表现,提示临床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避免严重后果。方法 对32例门诊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归类及分析。结果 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此外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循环系统损害等较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上合理使用本药能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9例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张文霞, 钟希文, 曾聪彦
    2010, 7(1): 55-58. 
    摘要 ( 213 )   PDF(725KB) ( 258 )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4~2008年医药学期刊报道有关生脉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生脉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年龄无关,男性略多于女性,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 临床医师与药师应了解生脉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分析
    注射用头孢米诺致严重喉头舌根水泡与口腔异味感1例
    张岩, 姚荧, 邓丽琴
    2010, 7(1): 59-59. 
    摘要 ( 179 )   PDF(562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莫西沙星联用致严重腹泻1例
    杨波, 朱立勤, 蒋萍, 吴志恒, 朱铁梁
    2010, 7(1): 60-60. 
    摘要 ( 201 )   PDF(574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普罗宁片致严重的罕见肢体麻木1例
    刘燕湘
    2010, 7(1): 61-61. 
    摘要 ( 186 )   PDF(551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环磷酰胺致过敏反应1例
    张茹, 赵燕
    2010, 7(1): 62-62. 
    摘要 ( 175 )   PDF(573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